C++编译期反射——以AOP为例
编译期反射实践
自古以来,C++就一直缺少一个编程语言的重要特性——反射,但如果熟悉C++元模板编程的同学,就知道以C++的风格,肯定是不会在标准库中添加运行时的反射支持的,从最新的C++版本演进来看,倒是编译期反射可能得到更好的支持。C++11 -> C++14 -> C++17 -> C++20… 不断让元模板编程变得更简单,更规范。
本次的编译期反射实践,代码要求的最低C++版本为14,因为用到了 make_shared、decay_t。
本次实践的完整代码仓库:MyUtil/tree/master/aop
获取类的方法
判断类是否具有某方法
我们如何判断某个类是否具有某个方法呢?
要想在编译期间实现这样一个判断,我们的思路可以是这样:写两个模板,如果这个类型具有这个方法,就匹配到返回 std::true_type()
的模板,如果不具备则匹配到返回 std::false_type()
的模板,最后通过 std::is_same
能够判断匹配结果,也就是实现了在编译期间判断类是否有这个方法。
上述过程,利用 SFINAE 的原理可以轻松实现,如果不了解 SFINAE 以及对应的 enable_if 的运用,可以看看这篇文章:C++模板进阶指南:SFINAE。
我们现在就开始动手实现上述代码,假设我们需要判断一个类型是否有 before()
方法。
template <typename T, typename... Args>
struct has_member_before {
private:
template <typename U>
static auto Check(int)
-> decltype(
std::declval<U>().before(std::declval<Args>()...),std::true_type() //1
);
template <typename U> static std::false_type Check(...); //2
public:
enum {
value = std::is_same<decltype(Check<T>(0)), std::true_type>::value //3
};
};
先讲下上述代码定义后如何使用吧,比如现在有个 Student 类型,我们来判断是否具有 before 成员函数,则只需要写下下面的代码:
has_member_before<Student,int>::value //判断Student类是否有Student::before(int)方法
上面的代码重点有三段,已经作为标记1、2、3:
代码1处,利用了 std::declval
在编译期创建类型U的实例,并调用其 before
方法,这是在元模板中判断一个类型是否具有某个方法的常有手段,因为 SFINAE 的存在,即便该处替换出错,编译器会去继续寻找下一个替换是否能够正确,直到所有的替换都出错。
很明显这里是一定会替换成功的,因为代码2有一个包容性很强的重载,这个重载的参数不能和代码1处的重载参数一致,否则会算作重复定义,当然如果你使用 std::enable_if
对参数一致的模板参数进行唯一性的限制,那么重复定义的错误也可以避免。但是写成 C 的可变参数是最快的解决方式。
代码1处,有个逗号表达式的细节,如果成功被代码1处替换,那么返回值类型将会是 decltype()
中的表达式类型,也就是逗号表达式最后的结果 std::true_type
。
代码3是利用enum类型在编译期得到具体的常量值。具体是通过调用 Check<T>(0)
获取该函数的返回值类型,这期间模板的匹配替换就会牵扯到前面的代码1、2。所以一旦模板被实例化,那么该class是否具有该方法的信息也就清楚了。
最后我们可以把该段代码提取为宏作为通用代码:
#define HAS_MEMBER(member) \
template <typename T, typename... Args> struct has_member_##member { \
private: \
template <typename U> \
static auto Check(int) \
-> decltype(std::declval<U>().member(std::declval<Args>()...), \
std::true_type()); \
template <typename U> static std::false_type Check(...); \
\
public: \
enum { \
value = std::is_same<decltype(Check<T>(0)), std::true_type>::value \
}; \
};
如果想要生成判断是否有before或者其他方法的代码,则只需要调用这个宏。
HAS_MEMBER(before) //生成判断是否有before的代码
HAS_MEMBER(after) //生成判断是否有after的代码
将类方法转为function保存
直接上代码,再逐一讲解:
以下代码是将该类的before和after方法包装成一个function,并返回一个pair。完整代码:reflect_util.hpp
template <typename T, typename... Args>
typename std::enable_if< //1
has_member_before<T, Args...>::value && has_member_after<T, Args...>::value,
std::pair<std::function<void(Args...)>, std::function<void(Args...)>>>::type
GetMemberFunc() {
auto fun = std::make_shared<std::decay_t<T>>(); //2
return std::make_pair( //3
[self = fun](Args &&...args) {
self->before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);
},
[self = fun](Args &&...args) {
self->after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);
});
}
在代码段1中,通过 enable_if
确保在该类型有before和after方法,同时也可以保证写其他版本的时候不会出现重复定义的错误。enable_if
第一个参数是需要满足的条件,第二个参数是enable_if内部的type类型,默认为void。
代码段2中,创建一个T类型的实例,并用shread_ptr管理,原因在于before方法和after方法需要共用内存,而这两个方法都要被提取为单独的function,要保证内存安全,故需要使用智能指针。其中 std::decay_t<T>
效果等同于 std::decay<T>::type
,作用是消除T类型的const修饰和引用修饰。因为make_shared<>中的模板参数不能为引用类型。
代码段3中,利用lamda表达式将fun拷贝一份到其中命名为self,最后返回pair即可。
当前写的功能是不完整的,需要多几个模板的重载来实现只有before方法、以及只有after方法的情况。写法和上述代码一致,只不过 enable_if
中的条件稍作改变即可。前面也提到过enable_if千万不能丢,否则会报重复定义的错误,当然如果你是C++17的版本,可以直接使用 if constexpr
来实现更为简洁的代码而无需单独写三个函数。
如下:
#define ST_ASSERT \
static_assert( \
has_member_before<T, Args...>::value || \
has_member_after<T, Args...>::value, \
"class need T::before(args...) or T::after(args...) member function!");
template <typename T, typename... Args>
std::pair<std::function<void(Args...)>, std::function<void(Args...)>>
GetMemberFunc() {
ST_ASSERT // 确保至少before after有其一
auto fun = std::make_shared<std::decay_t<T>>();
if constexpr (has_member_before<T, Args...>::value &&
has_member_after<T, Args...>::value) { // 有before和after
return std::make_pair(
[self = fun](Args &&...args) {
self->before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);
},
[self = fun](Args &&...args) {
self->after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);
});
} else if constexpr (has_member_before<T, Args...>::value &&
!has_member_after<T, Args...>::value) { // 有before
return std::make_pair(
[self = fun](Args &&...args) {
self->before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);
},
nullptr);
} else { // 只有after
return std::make_pair(nullptr, [self = fun](Args &&...args) {
self->after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);
});
}
}
下面我简单解释下代码:
- ST_ASSERT宏的作用是,通过static_assert在编译期抛出提示,T类型必须有before或after两个方法之一。
- 通过该类型拥有的情况不同,给出不同的返回值。
很明显去除了enable_if后,我们代码清爽了许多。
AOP的实现
关于AOP,大家可以去搜一搜,这里就不过多赘述。我的简单理解就是一个事件回调,可以嵌入到业务的执行前后,把这个事件的概念换成一个切面,把业务代码看作一个横向坐标轴上的面,那么AOP就是在这个面的前后添加其他切面来实现常用的业务复用。比如用户的身份验证,可以在业务之前添加身份验证的切面,比如需要测试该业务的性能,那么可以在业务切面的前后添加开始计时和终止计时的逻辑。
Invoke调用实现AOP
根据上述对AOP的描述,我们要切入的代码主要是前和后两个逻辑,故每个要切入的类可以规定他必须定义Before或者After方法。然后通过可变参模板递归实现任意个参数的切面调用。
可以把整个切面调用过程看作一个洋葱圈层,比如添加s1类型的before和after作为切片,s2类型的before和after作为切片,s3类型的before作为切片。把业务代码逻辑作为foo函数。
则他们的调用过程如下:
s1->before => s2->before => s3->before => foo业务逻辑 => s1->after => s2->after。
如果稍微学过点数据结果,这个调用就能想到前中后序遍历上去了。
代码实现如下(C++11需要使用eable_if来实现,代码量很多,所以这里就直接用C++17的 if constexpr
来实现了):
/*以下是截取的一个类的两个方法*/
// 递归的尽头
template <typename T> void Invoke(Args &&...args, T &&aspect) {
ST_ASSERT
if constexpr (has_member_Before<T, Args...>::value &&
has_member_After<T, Args...>::value) {
aspect.Before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); // 核心逻辑之前的切面逻辑
m_func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); // 核心逻辑
aspect.After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); // 核心逻辑之后的切面逻辑
} else if constexpr (has_member_Before<T, Args...>::value &&
!has_member_After<T, Args...>::value) {
aspect.Before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); // 核心逻辑之前的切面逻辑
m_func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); // 核心逻辑
} else {
m_func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); // 核心逻辑
aspect.After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); // 核心逻辑之后的切面逻辑
}
}
// 变参模板递归
template <typename T, typename... Tail>
void Invoke(Args &&...args, T &&headAspect, Tail &&...tailAspect) {
ST_ASSERT
if constexpr (has_member_Before<T, Args...>::value &&
has_member_After<T, Args...>::value) {
headAspect.Before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);
Invoke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, std::forward<Tail>(tailAspect)...);
headAspect.After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);
} else if constexpr (has_member_Before<T, Args...>::value &&
!has_member_After<T, Args...>::value) {
headAspect.Before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);
Invoke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, std::forward<Tail>(tailAspect)...);
} else {
Invoke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, std::forward<Tail>(tailAspect)...);
headAspect.After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); // 核心逻辑之后的切面逻辑
}
}
上述完整代码:aspect.hpp
上述代码是根据C++变参模板实现的通用性操作,可以同时添加多个切片 ,他们都是Aspect类的两个方法,具体实现逻辑就是:通过之前得到的编译期常量( has_member_Before<T,Args...>::value
)判断 T 是否具有Before或者After方法,分三种情况:
-
同时又Before和After:利用中序进行递归。
-
只有Before:利用前序进行递归。
-
只有After:利用后序进行递归。
为了简化调用过程,继续封装如下:
最后记得定义一个终止模板递归的最终形态。
template <typename T> using identity_t = T;
// AOP的辅助函数,简化调用
template <typename... AP, typename... Args, typename Func>
void Invoke(Func &&f, Args &&...args) {
Aspect<Func, Args...> asp(std::forward<Func>(f));
asp.Invoke(std::forward<Args>(args)..., identity_t<AP>()...);
}
最终如果像最开始讲的要拓展s1、s2、s3的方法上去,那么简单的使用如下代码即可:
Invoke<s1,s2,s3>(&foo,args); //s1,s2,s3为拓展逻辑,foo为业务逻辑
统一转function存储并实现AOP调用顺序
统一转function存储
将任意类的before和after方法集体装箱为function的关键代码逻辑如下,完整代码请看:
void Get() {} //空的func,用于结束模板的递归实例化
template <typename T, typename... Tail> void Get(T &&head, Tail &&...tails) {
ST_ASSERT
auto &&p = details::GetMemberFunc<T, Args...>();
m_output.push_back(p);
Get(tails...);
}
由于所有的获取before和after的逻辑在前面获取类的方法已经讲到,所以单个类型直接调用 GetMemberFunc
函数即可得出结果,并放入vector中,最后通过模板实例化的递归将所有的类型都装箱。
具体的使用方式也很简单,如下代码:
#include"reflect_util.hpp"
using func_t = reflect::MemberFunc<int>::func_t;
using func_pair_t = reflect::MemberFunc<int>::func_pair_t;
struct LoginAspect {
void before(int i) { cout << "Login start " << i << endl; }
void after(int i) { cout << "after start " << i << endl; }
};
int main(){
vector<func_pair_t> out;
// 获取before和after方法,并通过function进行包装
reflect::MemberFunc<int>(out).Get(
TimeElapsedAspect{},
LoggingAspect{},
LoginAspect{}
);
//将三个类型的before和after方法分离成function后以pair的形式存储在out中
for(auto&& p : out){
if(p.first){//如果before存在则调用
p.first(0);
}
if(p.second){//如果after存在则调用
p.second(1);
}
}
}
AOP的调用顺序实现
// 根据AOP的顺序存入out数组
void AspectOrder(vector<func_t> &out, vector<func_pair_t> &v,
const func_t &func, int index) {
if (v.size() <= index) {
out.push_back(func);
return;
}
if (v[index].first) {
out.push_back(v[index].first);
}
AspectOrder(out, v, func, index + 1);
if (v[index].second) {
out.push_back(v[index].second);
}
}
完整测试代码:test_aspect.cc